绿进沙退展新颜天山南北好风光——我区生态修复与保护纪实新疆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安全关系子孙后代。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禁三高项目进新疆,加大污染防治和防沙治沙力度,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新疆。
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疆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同志的殷殷嘱托,体现出对新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关切和重视。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要始终坚持生态保护第一,把发展建立在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切实保护好新疆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让新疆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如今新疆正在不断强化生态环保理念、严守生态保护底线、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水资源管理、落实生态保护责任六方面下大力气,环境质量明显提高。绿进沙退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清澈的湖水、绿油油的草场,邻近赛里木湖,仿佛置身于一片绿色的海洋。
然而这片绿色,却是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政府投资4.69亿元、历时4年大力治理换来的。2013年起,博州将赛里木湖核心区的600多户牧民、12万余头牲畜全部迁出,湖畔草原全面实行封育禁牧,自此赛里木湖东岸的草场日渐被密集的喷灌设备所覆盖,牛羊不再在这里吃草,草场得到养育。如今,赛里木湖景区湖区植被已恢复4.7万亩,治理入湖河道82公里,生态环境大为改观,也因此吸引了更多游客前往观光。
为进一步扩大成果,今年,赛里木湖景区将禁牧面积扩大到19.05万亩。一般性草原禁牧、水源涵养区草原禁牧、草畜平衡一系列机制为草原生态修复和保护提供了最好的注解。
实际上为保护生态,再现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2011年,我区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对生态环境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以及水源涵养区草原实行禁牧。经过修补改善,目前我区天然草原牧场基本达到草畜平衡。
2016年,我区启动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全疆落实草原补助奖励总面积达6.91亿亩,其中禁牧草原15010万亩(一般性禁牧14500万亩,水源涵养区草原禁牧510万亩),实施草畜平衡化管理54090万亩。每年发放补助奖励资金24.7725亿元。持续不断的生态保护投入,让我区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近年来,我区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加;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取得积极进展;荒漠生态系统生态整体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绿进,沙退。截至2016年年底,我区绿洲森林覆盖率达23.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1.3%,林网有效保护了95%的农田,年均治理三化草地2000万亩,沙化土地年扩展速度下降到82.8平方公里。
因地制宜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之路要生态保护,也要经济发展。我区在退牧还草、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等生态修复与保护过程中,多措并举,走上了一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道路。
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减畜不减肉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着力点是草原生态保护,落脚点则是促进牧民增收。实施几年来,转变了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也拓宽了牧民就业增收渠道。
奇台县半截沟镇牧场牧民卡赛依胡萨青就是这一奖励政策的受益者。他家有近2000亩草场,在第二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认定中,被核定为实施草畜平衡管理区,而根据规定,对履行草畜平衡义务的牧民按照每年每亩2.5元的测算标准给予草畜平衡奖励。仅这一项他就拿到了4750元的奖励。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积极履行草畜平衡义务,牧民自家草场生态保持良好,草场植被长得比以前更密了、更高了。
在草原生态修复与保护过程中,各级政府十分注重因地施策。昌吉回族自治州探索建立牧区草畜联营合作社,实行牧区暖季放牧、冷季舍饲;新源县打造了全疆第一个以民俗旅游为主的哈萨克第一村阿拉善村,鼓励牧民参加家政服务、特色餐饮等工种的技能培训,发展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烹饪、手工艺品制作等二三产业;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为每户牧民提供一座日光温室大棚和一亩特色林果,户均修建一座80平方米的暖棚,在有条件的定居点建设了规模养殖小区。如今像卡赛依胡萨青这样的牧民已被一步步解放出来,他们逐步退出粗放的发展方式,走向了现代畜牧业发展道路。自2011年我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以来,全区已累计发放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95.35亿元,涉及农牧民31.45万户,全区牧民户均年增收6064元。
(记者唐建勇)。
本文来源:开云电子(中国)官方网站-www.tenchimuchiko.com